周易预测

周易预测中心

周易教学

周易教学中心

公众号

关注易经在线

位置: 首页 > 易学符号 > 无极

向罗生《太极辞》为出发点运用量子理论予以简单类比解释

佚名 12-16

向罗生《太极辞》为出发点运用量子理论予以简单类比解释

向罗生

近期,本人从本质决定论的视角,对无极与太极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写下《太极辞》。今天我们以理解《太极辞》为出发点,针对无极、太极的本质、相互关系和转化进行研究,并运用量子理论予以简单类比解释。

一、《太极辞》及形式内容

《太极辞》

置身诸物外,万物无极暗。

拨云见本质,要素星满天。

繁星有晦明,北斗现阴阳。

阴阳动天地,久视太极光。

久视动以升,无视静以降。

升降有波形,宛若银河浪。

《太极辞》以“太极八卦图”和为基本意象,以本质易学的取卦过程为逻辑线索,是本质易学解释太极八卦图的语言版,可以看作本质易学的语言太极图。由于接入了八卦生成64卦的内容,因此又是“太极八卦图”的升级版。

从辞的形式结构看,由三节组成,就象一个大的坤卦,包含着无极、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爻卦等多个信息。它首节描述无极生太极,整首辞包含着太极(整个辞)生两仪(每一行分两句),两仪生四象(每节四句),四象生八卦(三节),八卦构成六爻卦(六行)。因此,《太极辞》拓展了王阳明的太极八卦图,使得太极延伸至64卦,从此完整地将易经的思维链通过一首辞展现。

从辞的内容表述来看,《太极辞》不仅形式上包含了从无极到64卦的全过程展现,而且内容包含着无极与太极的本质及关系原理。之所以称为《太极辞》,是因为《太极辞》集古代诸圣论太极之大成,并从本质角度重新梳理诠释,希望由此解决诸圣表述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或悖论,达到和谐统一之目的。

《无极、太极本质及关系原理》:

一方面:无极动生太极。

无极太极是万事万物相对于人的参与而言的。在人认识事物之前,所有事物均为无极。当人逐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变化,事物则成为太极。这时候变化的要素由无序的“粒性”状态,逐渐向“波形”状态转变,并呈现出阴阳关系的变化。多要素变化导致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反映在人的头脑中,表现为事物由静入动,由无极入太极。

赵翼龙无极太极站桩_太极无极桩功_无极与太极的关系

另一方面,太极复归无极。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其本质要素有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事物已经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当人的认识停滞不前,已经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要素的关系和变化无极与太极的关系,甚至不能认识要素本身时,事物将会由太极转入无极。

这正是对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极”的新解释。

为了理解《太极辞》的内容,我们需要对无极、太极思想作简要回顾。无极、太极思想产生于近古时代。“太极”首次在易经中出现,早于在道德经出现的“无极”。粒子、波动二象性思想受无极太极的影响而产生。两对范畴在现代文明中已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究竟如何从本质的角度理解无极与太极及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无极太极与波粒二象性之间的关系?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根据“一物一太极”和本质易学的原理,每一个太极是一个布尔向量空间,里面有多个本质要素,每个要素有阴阳两极,构成一对阴阳极。本质易学就是根据阴阳极取事物的本质变化建卦。阴阳极的个数是太极空间的维度。根据1、2、3、4、5、6等不同的维度,可以分别得到阴阳二爻、四象、八卦、四爻卦、五爻卦和六爻卦。这便是是阴阳八卦图的本质,也是本质易学的元理论。

太极八卦图

二、 无极与太极的渊源

无极与太极的产生顺序,与无极——太极的逻辑顺序不同。 “太极”一词始于《周易》。“ 无极”源自《道德经》。周文王演《周易》比《道德经》出世早700年左右,一个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一个是公元前500年左右。

只是两词出现的实际时间间隔并没有这么久远。因为是在春秋时期,孔子才最先将“太极”写入《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向罗生《太极辞》为出发点运用量子理论予以简单类比解释,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生两仪,说明太极中包含着阴阳关系。 “太极”是易学的基本概念。

春秋末期,老子最先把 “无极”一词写入《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所以,“无极”概念源自老子,晚于孔子提出“太极”。

战国时期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老庄时代,“无极”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

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后又说:“太极本无极也”,从而把无极与太极联系在一起。

南宋朱熹则认为无极与太极并非两种存在,而是同一存在,为先贤所说的“二名一体”、“同一之道”。既然同一,为何又分无极与太极呢?朱熹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明代王宗岳在其著名的《太极拳论》中顺承此意,明确提出无极生太极的说法:“太极者,无极而生向罗生《太极辞》为出发点运用量子理论予以简单类比解释,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应该说,周敦颐和王宗岳的无极生太极之说,是对《周易·系辞》“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重要补充,从而使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重要概念得以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体系中这些概念本身的含义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未被清楚详尽地阐明过。

由于朱熹关于无极太极的说法存在一些矛盾,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言喻。纵观中国古代关于无极与太极内涵及相互关系的主要观点,对于究竟该怎样理解无极与太极的确切含义,无极怎样生太极,太极怎样生两仪,无极与太极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总使人感觉扑朔迷离而又矛盾重重,极难理出个清晰的头绪。

古代关于无极与太极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带着极其浓烈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征。各家谈到无极、太极,往往就物论物,似乎无极、太极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特征,没有注意到或者是忽略了人的主体作用,即使注意到人的参与或作用,也往往把人摆在从动的地位。直到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才带来根本改观。

朱熹的理学一种哲学观念、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每个人生活的世界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

无极和太极的关系,太极和阴阳的关系,不仅是整个易学的基础,更是本质易学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无极与太极的本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本质易学在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以及文化与科学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运用事物哲学意义上的量子理论和“波粒二象性”等理论进行解释,对平息史上争论、减少矛盾认知,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三、无极与太极的本质

“无极”是什么?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无极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这种“无的境界”其实就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临界”。因为这种种“无”即“未知”,是人类自身认知达不到的境界,并不代表事物的这种本原真的不存在。

因此,无极是人的认知对某种存在缺失的反映,是人的认知之外的存在。由于人的意识还没有渗透到事物内部、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或想象,因此对这一类事物的描述统称为无极。因此,无极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状态,是人对未知的反映。

汉代河上公《老子章句》把无极解释为“长生久视”。并说,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同时解释成长生久视。道是无限而无极的。无极既需要“长生”也需要“久视”,需要在人的认识不断作用下,才能变为太极。

无极与太极的关系_赵翼龙无极太极站桩_太极无极桩功

太极是什么?中国古代哲学传统观点认为,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其理由来源于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这种观点似乎肯定太极里面有阴阳两仪,但是否定阴阳已分。这种观点后来被唐朝陈抟的太极图所否定。

太极图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体系的核心就是图里面所包含的阴阳。太极图不仅表明太极中包含阴阳,而且阴阳已分,并通过视觉形象表达出来。

本质易学继承和发展了陈抟的观点。太极是事物的客观实在,是其本身所固有的状态。太极里面包含着多种阴阳关系,构成数对阴阳两极。这些阴阳关系里存在着一些主要关系极,现代哲学中称为“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我们把事物阴阳极的集合称为太极。把这些主要阴阳极称为本质极,构成本质极的要素称为本质要素。

因此,太极是阴阳之上的类,阴阳是类之下的种。阴与阳作为两极蕴藏在太极之中,太极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朱子全书·理气一·太极》:“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然至论太极,则太极自是太极无极与太极的关系,阴阳自是阴阳”。

周敦颐的太极与阴阳关系的思想又支撑了上述太极与阴阳关系的本质。《周子全书·卷七》:“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在这里,周敦颐明显将阴、阳定义为事物物质性的气,因此是形而下的东西。而把形而下的阴阳进行抽象,变成抽象的“一阴一阳”,则是理,是形而上者。周敦颐的这些思想,正好解释了“太极”与“两仪”——太极与所含阴阳的关系。

如何理解现实中的太极与所包含的阴阳关系?比如,一个新老师来到一个新班,最初只知道有50个人,其他一概不知。这便是无极状态;后来,老师知道了50个人中有20个女生,30个男生,这便进入了第一个阴阳极;再后来,老师又知道其中,有24个人住河东,26个人住河西,这便是第二个阴阳极;后来,新老师又发现,这个班有13个人成绩特别好,有37个人成绩差一些,等等。

随着老师的认识逐渐深入,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阴阳极在这个新生事物中存在,众多阴阳极合为太极,表现为太极图开始运动旋转。在这些阴阳关系中,有一些关系是最重要的,比如成绩好与不好这一阴阳极。这样的阴阳关系就是这个班的本质关系。

朱熹的观点则支撑了本质易学无极与太极的观点。他提出的万物各具一太极的思想,符合上述太极的本质特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同时,他认为太极和无极是同一个“东西”的一体两面,因此把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首句“自无极而为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他还在《周子全书·太极图说·集说》:“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非谓太极之上,别有无极也,但言太极非有物耳”;《朱子语类·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太极却不是一物,无方所顿放,是无形之极”。这里谈到的,太极并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抽象。

我曾在《本质歌》和《太极辞》中均写道:“万物无极暗”“久视太极光”。无极和太极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当人类暂时没有认识到事物各种阴阳关系,事物就以无极的方式呈现,隐晦暗淡,无形无相;当人类认识到事物中的各种阴阳关系,事物就以太极的方式呈现,自带光芒。人类对宇宙、对万事万物的认知,都符合上述关于无极、太极的本质规律的论断。

最后,留下一个问题:无极、太极与量子理论有什么关系?下一讲我们将专门讨论。大家可以率先发表意见哦~

文章来源:易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