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预测

周易预测中心

周易教学

周易教学中心

公众号

关注易经在线

位置: 首页 > 面相手相 > 面相预测

古代星相学说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佚名 08-13

古代星相学说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公认的第一颗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一颗星入北斗”,即指哈雷彗星,比欧洲早600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的历法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系统,基本确立了19的原理年七闰,比西方早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干石行经》,包含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学的认识。 (《干石行经》真伪需考量)

(2)汉代:①汉武帝在位期间,天文学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以正月为始。 ②西汉的黑子记录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录。③东汉时期,张衡从太阳的不同位置对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④张衡发明制造的地震仪,可以遥测千里之外的地震,发生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代天文学家森等人制定的《大衍历》,更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动的规律,制度完备,说明中国古代历法系统的成熟。②和尚一行也是世界上科学测量地球经线长度的奠基人。尺度和有限的空间不能任意推演成一个大尺度甚至无限的空间。一个很大的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全面统一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的“十二历”四时更便于农事安排。②元初成立太史局制定新历。③元代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本源”的正确命题。历之在测,测之器非先器”,开创了简易仪器、高台等近两个。天文观测仪器十台,主持全国天文大勘测。④郭守敬主持编写“时间日历”。

日历作品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排列,还包括太阳、月亮、行星运动、日食、日晷阴影、缺刻、星辰侵扰、天分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具有今天天文历法的性质。

保存最古老的书籍之一《夏孝正》据说是夏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6 世纪)的历书。它记录了人们通过观察天文现象和物候来确定农业季节的知识。原为《大戴礼记》之一,后分册流传。据考证,正文只有400多字。就天文知识而言,它以十二个月的顺序记录了每月的占星术,例如早晨和傍晚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七星的方向,银河系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太阳在群星之间的位置。还有每月的天气、物候以及应该进行的农业和政治活动。如:“正月七喆,……聚泽见,傍晚参,斗柄垂下,……”这里的“聚”和“申”都是星名古代星相学说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斗柄” “是由七颗星组成的勺柄形状的北斗七星。此书是否为夏历,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最迟写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并根据天文现象反映在书中,很明显是更早的。时代信息。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至公元220年)以来,已有完整、系统的历法流传至今,其中历朝历代颁布和未颁布的历法约有100余部。大部分都收录在《二十四史》的《吕礼志》中,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现在选择简单介绍一下。

西汉刘鑫(?-23))所著的《三通礼》,一般认为是根据邓平、罗夏红和其他于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 ”稍作修改。这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历法,后期历法的基本内容在这个时候都可以得到。《三通历》有七个部分:通母、极母、五步、通舒、吉舒、随舒、石经童木童书讲了日月运行的基本常数和计算方法,包括回归年、阴历月长、一年中的月数、日食周期、计算方法新太阳节气等;吉木、吉树、五步讲了行星的基本常数和计算方法,包括五颗行星的合相周期、运行动力学、发生的规律和行星位置的预测, 《三通历》还明确规定,以无气之月为闰月古代星相学说,以“上元”为历法起点。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清代学者钱大信(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友成(1791-1823)等)历经详细研究古代星相学说,日本和法国学者也将其翻译成日文和西文。

《千香历》,汉献帝刘洪(约135-210))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所著。月球运动研究取得新进展,首次提出月球近地点。移动(过一周),以此计算近地点月的长度,并在近地点月份逐日编制月度出发表,首次提出黄与白的夹角为六度(倍数)数字),并首次提出在日食的计算中计算食物限制。这些方法对后代的历法影响很大。

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灼(544-610))所著的《皇极历》未出版。 《皇极历》考虑到日月表观运动的不均匀性。为了计算日月相合的时刻,创建了等距二次差分插值法。为了随时得到确定的新年修正值古代星相学说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还建立了任意区间二次差分插值法的公式。这是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它在数学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行的插值法继承了《黄极历》的方法,继续发展。

《大研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党(683-727))所著,后为张硕(667- 730)和陈轩静

p>

僧一行像

僧像编成文献,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布,一直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至今已在日本使用近一百年。 《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历法也有十二章(其中三章为简例),都是关于历法的理论问题。 “大严礼”的制定是从仪器制造开始的,基本天文数据是通过实际观测确定的。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大衍历》制定后,我们对日月运行不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通过实际观察,流传千年的“一寸相隔千里”的谬论被打消了。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建了不等区间二次差分插值公式,是对《皇极历》的又一改进。

《时间学校》,郭守敬(1231-1316))元十七年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所著,次年发行。明代《大同历》沿用其法,前后沿用了360多年。它是古代历法中最古老的历法,也是在天文资料和计算方法各方面都发展到顶峰的历法。中国古典历法系统到此结束,未来将有西方天文知识。引入并影响了日历的编制和计算。现有《元始·史》中的《时序史》二、二章是郭守敬在王迅(1225-1281)初稿的基础上重新编辑的。当时、《计时历》》虽已颁布古代星相学说,但各种数据表和步法算法均未定稿。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迅不幸逝世,郭守敬主持完结,分二卷”。《时历》分七部分,内容与《大衍历》相近,但日月五星的位置是按等式计算的。 - 间隔三差插值法,并采用弧矢切圆技术和类似球面三角形,根据太阳黄道经度计算其赤经和赤纬的方法在地球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文学和数学。目前,许多中国人和国外学者正在对“时间日历”进行研究。

《崇祯历书》,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主编,李天经(1579-1659)续,崇祯二年至第七年(公开

徐光启像

徐光启(摄于1629年至1634年)历时五年完成。从基础天文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五星运动、日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转换、共四十六种,第137卷,采用第谷(1546-1601)的太阳系结构体系,并在计算方法上翻译哥白尼(1473-1543)的理论)开普勒(1571-1630)“论火星运动”)的许多章节和资料,在计算历法时没有使用中国传统的代数方法,而是改变了它转向几何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系统开始向现代天文学转变。

明末,不能根据《崇祯历书》计算民间历书。 《四库全书》有《西阳信发顺书》百卷,由传教士唐若望(1591-1666)《崇祯年鉴》)主编。

文章来源:易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