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预测

周易预测中心

周易教学

周易教学中心

公众号

关注易经在线

位置: 首页 > 易学符号 > 六十四卦 > 谦卦

谦卦铭 探索篆书名帖:从秦初八大文字到汉朝缪篆与小篆的传承

佚名 07-11

谦卦铭 探索篆书名帖:从秦初八大文字到汉朝缪篆与小篆的传承

缪篆 小篆有哪些名帖

秦初使用八种文字: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其中的摹印就是缪篆。汉承秦制,汉朝主要使用隶书和缪篆(也称汉篆)。汉朝的篆书(即汉篆)就是缪篆。著名缪篆

碑帖有《开母庙石阙铭》,《嵩山少室石阙铭》。

小篆名帖:

秦. 李斯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

唐. 李阳冰 “城隍庙记” “谦卦”

清. 邓石如 “千字文” “心经”

“庐山草堂记”

杨沂孙 “清杨沂孙篆书”

吴让之 “吴均与朱元思书”

“崔子玉座右铭”

徐三庚 “徐三庚篆书册”

小篆名帖

1: 秦. 李斯 “峄山刻石”

秦始皇在统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勒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书法造诣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2: 秦. 李斯 “泰山刻石”

又名“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

刻石四面广狭不等。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泰山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谦卦铭,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後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3: 唐. 李阳冰 “城隍庙记”、“三坟记碑”

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

《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冰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 斯翁(李斯)之后,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

当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也称,篆自秦汉而後,推李阳冰为第一手,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4: 清. 邓石如 “千字文”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

邓石如又是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邓石如的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

历史上有没有姓李的书法家?

李斯 秦朝著名的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谦卦铭,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 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族叔。宝应元年,为当涂令,白往依之,曾为白序其诗集。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曾刊定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二十卷,但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大加改动。此后,许慎的原本渐渐消失,而李氏刊本则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铉奉诏校订《说文解字》,对原书内容进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复许著原貌。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冰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 斯翁(李斯)之后,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当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可见其篆书影响的深远。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起名专家,崩云使人惊”,说明李阳冰的篆书确实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也称,篆自秦汉而後,推李阳冰为第一手,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世人重视。

李阳冰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李阳冰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李阳冰与李白的来往唐上元二年(761)谦卦铭 探索篆书名帖:从秦初八大文字到汉朝缪篆与小篆的传承,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奔从叔李阳冰。起初,李阳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来意,当李阳冰送李白上船告别时,见到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后,才又把他挽留下来。诗中首先对李阳冻的才华进行了赞扬,说:“吾家有季父,杰出新地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鲁连擅谈笑,季布折公卿。”他认为李阳冰为人耿介,才高出众,从小就受到家乡贤士的器重和赏识,许多贤达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说他既不依附权贵,又具有英豪之气。接着他又在诗中对李阳冰在当涂的政绩进行了颂扬与评价。说“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草,扫地无纤茎。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他认为李阳冰在安史之乱后来到当涂谦卦铭,临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泽遍施,政绩卓著。最后才在诗中陈述了自己无所依归的困难处境,说:“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从诗里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来当涂访问阳冻的,因为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济已不能维持生活,所以才来当涂求靠。而李阳冰则气度轩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

李白寓居当涂后,与李阳冰在县署和山间时相过从,屡有聚会。他看到当时的李阳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天庭。”说阳冰不仅书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所写的诗文也十分艳丽华美。为了表达对李阳冻的敬慕,他还专为李阳冰写了一篇《当涂李宰君画赞》,赞云:“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吐奇献策,敷闻王庭。帝用休之,扬光泰清。滥觞百里,涵量八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雅颂一变,江山再荣。举邑舞,式图丹青。眉秀华盖,目朗明星,鹤矫阆凤,麟腾玉京,若揭日月,昭然运行。穷神阐化,永世作程。”这篇赞文不仅表达了李白对李阳冰怀着十分敬慕的心情,而且为李阳冰这样有谋略、有胆识、有政绩的人,在国家动乱、世道衰微的情况下,不能大显身手、施展抱负而惋惜。

艺术成就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曾刊定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二十卷,但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大加改动。此后,许慎的原本渐渐消失,而李氏刊本则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铉奉诏校订《说文解字》,对原书内容进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复许著原貌。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冻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

人物成就阳冰善词章,“秀句满江园”;工篆书,“笔法妙天下”。论者以“虫蚀鸟迹语其形,风行雨集语其势,太阿龙泉语其利,崇高华岳语其峻”,赞其书法,谓“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公独步。”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芜湖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中移立于学官,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越有古意。”可惜这“题跋”碑石在“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谦卦碑》至今仍存。

作品

《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婉曲翩然。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冻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着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着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吴季札墓志》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石刻书法

李阳冻的诗文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人间不到处,今日此中行。——唐代·李阳冰《阮客旧居》阮客旧居

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人间不到处,今日此中行。

以下哪部作品是用小篆写1礼器碑2兰亭序3谦卦4冠军贴

谦卦铭

如何临张黑女墓志点画

《张黑女墓志》临创点滴;根据将临写到的技法用于创作的安排,我谈谈自己临写;一、《张黑女墓志》笔法结构特点;《张黑女墓志》的用笔特点是中侧锋并用,以中锋为主;二、临写注意事项;三、创作点滴;《张黑女墓志》基本点画图解;《太》瓜子点;笔锋逆向入纸,落笔后向右下运行,笔毫圆满铺;开,然后提笔调锋,使笔锋从点画中作收;势侧,体丰满;《方》平点;藏锋落笔后,笔锋向右,

《张黑女墓志》临创点滴

根据将临写到的技法用于创作的安排,我谈谈自己临写《张黑女墓志》如何学以致用的一些心得。

一、《张黑女墓志》笔法结构特点。《张黑女墓志》书法精美,为北魏书法中的精品,包世臣评此碑“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康有为列此碑为“质峻偏宕之宗”,“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可见此碑广涵众长,笔法、结构皆佳。全志质朴峻秀、雄强高古,既表现了北碑之雄风,又蕴藏着两晋文人含蓄清雅之气息。

《张黑女墓志》的用笔特点是中侧锋并用,以中锋为主;方圆笔皆备,以方笔为辅。每个字的长横、长竖、长撇、长捺及各种点,皆用中锋。而短撇、横钩及大部分转折多用侧锋,这种有机组合形成了它刚柔并济的独特艺术风格。此志的大口框的处理颇具特点,上横略长,盖住了左侧的短竖,上宽下窄,如“南”、“苗”、“裔”等字。除此外,此志还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隶魏相间。碑中有些笔法显著隶意,使字的结构古拙而劲峭。尤其捺笔多用隶法,平收为止。有的横钩也采用此法, 如“张”、“春”、“也”等字。二是钩法省略。巧妙的钩法省略,也是此志笔法特点之一。如“谢”、“驰”、“流”、“晓”、“风”、“方”等字。三是短折成三角形。凡是短折都成三角形,上宽下窄。此笔法为侧入转笔而中行,如“中”、“名”、“便”、“星”等字。四是造型险绝。此志中的一些字谦卦铭 探索篆书名帖:从秦初八大文字到汉朝缪篆与小篆的传承,造型险绝、奇特,倾斜有理,呼应得当。如“良”、“鱼”、“中”等字。

二、临写注意事项。《张黑女墓志》结构秀美,笔法多变,中侧并用,方圆兼备,要做到“方不露骨,圆不柔媚”,以及包世臣所说的“中实之妙”,要做到“四要”:即要含墨稍饱,速度较慢,雄强入纸,方中寓圆;“三忌”:即忌侧偏不分,方圆不

辨,太厉太钝。

三、创作点滴。如何将临帖学习到的东西化为己有,也就是帖临到一定阶段就思自行创作,这个由学到用的过程,还是比较难以跨越的。将帖上临习到的字集成句、集成篇进行创作练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不仅能将学到的原帖笔法精华、结构方法进一步提炼升华,而且能使临习与创作之间的距离缩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就是用此方法,经过对《张黑女墓志》的临习和再创作,加深了对此志的理解,学到了不少东西,基本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张黑女墓志》基本点画图解

《太》瓜子点

笔锋逆向入纸,落笔后向右下运行,笔毫圆满铺

开,然后提笔调锋,使笔锋从点画中作收。此点

势侧,体丰满。

《方》平点

藏锋落笔后,笔锋向右,横向铺毫,回锋轻收,

笔势还原,从点画中作收,其势横,形体略长。

《荡》圆点

笔锋垂直轻下后,将笔毫向四周铺开,再提笔将

笔锋收拢,从点画中央提出作收。

《泰》竖点 藏锋落笔后,笔锋向下方运行,势较直,将笔锋铺开后,提笔向上,回至点画中部收笔。 《不》斜点 藏锋落笔,笔锋向右下铺毫,略加力,回锋收笔,其势斜,略显厚实。 《矣》竖点 藏锋落笔后,向右下方向行笔,行笔过程较长,再收笔. 《欲》相向点 左点短而上挑,右点促而下俯,二点向中间形断而呼应,势平,两点形断而意长,略带隶意。 《悦》并列点 两点均向左,同一方向并列而书。其形似短撇(啄),出锋锐利,但力到底,两点略显左点低右点高,但差距不大。 《终》二平点 此上下两点势横,写得厚实有力,像秤砣一样,将《终》字压住,显得稳重而不轻佻。 《父》相背点

此两点圆润而含篆意,其势左右分开,左点起收笔均藏锋内含,右点起笔略尖,铺毫后回锋作收

《於》上下点 上下两点垂直而下,上点的收笔从点画中部收笔,将牵丝带出连接下点,第二点收笔回锋还原。略显厚实。 《蒲》三点水 第一点为侧点,第二点收笔时出锋似流水,流到第三点的起笔处,第三点写时先向左取逆势,提中后,向上挑出,势稍长,笔力到底。 《无》横四点 四点并列,第一点单独成点,第二、三点稍轻并有牵丝联系,第四点下笔后向右铺毫,略重再提笔中部腹部收笔。 《一》平横 起笔逆入,横画直下,提笔调锋,向右铺毫中锋运行,收笔圆满向左,回锋向画中。点画中截有起伏提按。 《何》凸横 指《何》可字的第一横。起收笔与平横相同,中间略呈凸出使点画细韧有力。 《志》横三点 此三点姿态不同,第一点起笔后,向左处行笔再收笔,第二点起笔从左向右行笔,收笔将锋向第三点带出,第三点较厚重,但点的势,亦一点高于一点。

《五》凹横 指《五》字的第一横。起收笔与平横相同,唯中间行笔处势略呈下凹。 《所》波折横 起笔逆入,斜直下笔,提笔调正笔心向右运行,提按轻重,略现波动,使点画活泼有力,收笔时向左稍重,有笔势带出。 《坂》并列横(一) 左边二横并列,上横起笔略尖,收笔重;下横起笔略方,收笔轻,以求变化。 《世》上挑横 起笔斜而向右上中锋行笔,出锋处轻将笔提中,虚的向左收笔. 《相》点横 此是《张黑女》的特点之一。《目》中间的二短横,写成似横点的点横,与左边的木字横相区别,显得灵巧有姿。 《春》并列横

三横并列,其势宜略斜,起收笔的轻重,笔画的长短要有参差变化,点画之间要注意联系。

文章来源:易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