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预测

周易预测中心

周易教学

周易教学中心

公众号

关注易经在线

位置: 首页 > 易学符号 > 太极

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

佚名 11-29

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

孔子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是生两仪。为何不谈无极而直言太极?何为无极?何为太极?学必探本穷源,先贤蔡清说:

极字所从来,本是指屋极。故极字从木,今以理之至极而借此名之。犹道本道路之义,今亦以此理为人之所当行而借名之耳;太字是大字加一点,盖大之有加焉者也。即曰极而又加以太,盖此理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一极字犹未足以尽之,故加太字于极字之上,则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

此言点明太极名字之由来。

其又说:“自孔子以来只言太极未尝言无极,世之昧者盖有以阴阳五行之例而求太极于有形象者。故周子复添“无极”二字,明其只贯乎阴阳五行之中,而实超乎阴阳五行之表也。”此言点明无极名字之来源。朱子解释此句之文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乃无极之义也;而实造化之枢纽,万汇之根柢,太极之义也。故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说明无极、太极是一物事之义。

太极二仪四象八卦_太极生二仪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

再看宋代"罗泌说:

太极二仪四象八卦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太极生二仪

陈传曰:太极元气含三为一,曰含三者,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也,太极与两仪即二,而二仪与太极即三,一即三,三即一也,岂惟含三,五十有五莫不具焉尔。是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为后。”即太极者道也。先天地生而后天地存的意思。

从上述古人论述无极、太极之义。可见先人对宇宙生成前后景象的描写:宇宙来源于无极的太虚,即老子描述的有物混成之物,即现在科学所不能准确推测出的极微小粒子存在的状态;具有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一物而含万物之机势。正是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的意思。由无极之义而显有机之势,即太极生则宇宙生成、天地剖判,万物随生,即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的“有”的意思。所以说由太极看无极即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但确实是有“无”的存在。然此“无”乃“妙有”也,正老子所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一句之精义。即道体本无形无象,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实有之物;如果从无极看太极确实是有“有”的存在。然此“有”乃道体的边界尔,正如老子所云:“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之精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论以图腾说表示,就是“无极图”,说明无极之无形无象。见无极图。如果从老子“道体”论观之,无极图又名“道体图”。见“又名道体图”。

这段论述。向我们展示了本原“道体”的“无有共存一体”的状态了。由此推论知道无极、太极乃是一个物事的意思就相当明白了。此又证明了万物的有形、有象、有质皆从无形无象的“道体”中生来,即古人说的“有生于无”的意思,学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要遵从“从无到有、由有化无”这样一个规律。由无到有的过程是为“造”,由有到无的过程是为“化”,故“造”乃由简易入繁杂,“化”乃由繁杂复归简易,最终化致于无 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然“无”乃“无中之妙有”的道体之谓也!此乃每一个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整个过程的基本规律。而传统拳术攻防变化中的造化生机,指攻防转化的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能力的意思,而又主含“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不谋而当的功夫境界。此乃神拳神明的“神化功夫”之艺境。

孔子说:《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句,乃从“有”立论。说明一切事物的生成即是太极,同时亦是两仪的生成,并非太极之后再生阴阳。可以知道:无极、太极、阴阳乃是一个物事,既同一存在。大至一个宇宙,小至人身都是此理。一个天地是此理,一个人亦是此理,人身一太极同时人身即一阴一阳同时存在。数术论认为:一即太极,零乃无极,二即两仪。一个零即为一,一个太极亦为一,一个两仪亦是一。所以古有“元气含三为一“的道理,此即“三一一三”的“体用”之宗旨。见太极图,及先天太极图:

太极二仪四象八卦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太极生二仪

太极生二仪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

又世间万物万象乃一气流行的结果。气动则生阳,气静则生阴,乃自然本来之现象,同时亦阐明动静之本质,即阴阳之本性。传统拳术攻防的变化即根于阳动阴静的道理。一气者,即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的“道”。“道”乃是有物混成的物,及演化生成万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的全部内容。因此说:太极者,道也。阴阳者乃两仪也,即一阴一阳为之道也。

宋代罗泌说:

太极即太一也。有物之先本以混成,有物之后未尝亏损。惟有性而无形。其与两仪、四象、八卦与我皆生,一时具备而未尝生未尝死者也,盖有中则有两位(柱)、四方、八极;有太极则有两仪、四象、八卦。大自天地,细臻万汇,物物具而无赊欠,有形、有色,孰不具此极此仪哉?

何等精辟地阐明了太极、两仪的实质及其意义。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一切机理,皆由此而化生出矣!下面简略述之。

从传统拳术角度认识:人身即是一无极,人身即是一太极;人身即是一两仪,气乃阳,形乃阴。人乃物成之太极。此乃“分、合”法观之。分乃演绎法,合为归纳法。传统拳术修炼与运用的一切功夫内容由此两法而衍生。

人身即一无极,言人身乃无可复加之极也。拳术中站无极桩功夫的内涵之无极态应之,即虚其形质,无形无象是为无极功夫。孙禄堂先生曰:

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太极生二仪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摘自《拳意述真》

无极拳遵此理法而成之,无极艺境是此境界之真功夫。

人身一太极,言人身是最大之极限的存在。拳术中认为人之一气为太极;人之一体为太极。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真元之气,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中至正,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此气健运不息,阳刚之性,纯粹之精也,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阴阳、动静、虚实、开合、方圆即根此气而生,收放、吞吐、屈伸之妙,即由此气而出之,此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则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全体透空,虚灵妙境。太极拳遵此理法而建德体以至道用。

人身即两仪,气乃阳,形乃阴。气属阴,其用从天之道,分阴分阳;形体属阴,故其为用从地之德,分刚分柔。内气本天的阳刚之性,健运不息之德;外形从地的阴柔之质,顺随不妄为之德,此乃流行之太极,以两仪而为用。故“内气、外形”健顺参半,柔外刚中匹配如一为之体。此乃健顺和之至之德体,气、形共司攻防之用。拳论云:“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非由此不能达到太极的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非由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不能达到无极的练虚合道的至诚之道境,可以前知的无上妙境。形意拳遵此理法而论拳之修炼、建体、至用的。

人乃物成之太极,故有太极之性,而无太极之形者,盖性乃中也,则人之形体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八极之定位。故太极者在人习练拳术全以“中”为体用、为首要。中为变化之根抵、变化之枢纽,太极一是中,乃言中轴,此中轴有性无形。太极为一气者,即“五行本一气”的道理机制。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太和之气,其大无外太极生二仪,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内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必得其时中。此乃修炼而成的法身道之体尔。然其用必分两仪而运行。两仪者即阴阳、气形、静动、刚柔、虚实、方圆、开合、曲直等等,两两相对之机理。丹田为气海,其位在太极之中轴上,下通精所,上达神舍,上运下行,外放内收乃其用,故曰:拳术运用变化之根抵即在此中之用尔。即拳乃用中得中之用之道也。一中而有体、用两重作用。拳谚云:不知一是中,习拳一场空;打拳不用中,到老没有功。故有“让,中不让”之运用法则。如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每式、每招、每手拳法能知用中轴运作才能明白立体方圆攻防变化的“折中矩,用中规”的法则、规矩及其变化规律。拳术功夫上身,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中气周流无碍。正所谓“枢得环中,应变无穷。”功夫艺境达于此境才能具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生不已,势如长河也。传统拳术功夫上身皆实学也。拳法攻防功夫由此衍生而出之,拳拳服膺乃成易事尔。

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一阴形、一阳气、太极之中,计乃三也。此三个条件人人具备,乃生出万拳变化的素材。正如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此言并非数字游戏,乃天地至理也,直指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根抵、真谛之所在,本来面貌之真象。明此乃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要妙之关键。所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遵此法则、依此理,而无一例外,即“三而一之建体,一而三之至用”的浑元功夫说。

所以说拳术是人所能习练,唯有人所能习练。故从《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从有立论讨论开去,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形、意、体、用之本末根节会逐渐展示明显起来,以便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逐项掌握而能运用。以上为谈无极、太极、两仪的道理,全在阐明传统拳术之修炼、建体、至用的根抵本末尔。知根得本才能生发开来,本末根节繁茂,而必然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即层层艺境可历到,即神明艺境太极生二仪,神化之功可成矣!真功秘诀可得矣!

太极生二仪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

太极,大德敦化万物一太极;小德川流物物各具一太极。这就是拳法:“人身一太极,浑身无处不太极”的理论根据,亦传统拳术中“挨着何处何处发”,周身光芒不断的功夫艺境的出处。此理、法全在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依以下各篇章所揭示的理、法,在修炼、运用过程中的体验、醒悟,才陆续在建体、至用中不断的有所得之。能达此“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艺境,功夫必然上乘矣。

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太极生二仪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

但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仍须知道太极之义贯通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内容的始至终,归之都是太极的境界。以后谈各章内容时虽不说太极二字亦为太极之理法尔。各门派、拳种的拳术之修炼、建体、至用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也就从此解说开去。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精华也由此而逐渐的展现开来。修炼者可从此中循阶而上终必得正果了。

或问:前论已阐明太极、无极、两仪同为一个物事的道理,但概念确有不同、运用自有区别,于拳术形、意、体、用确有实质,那习练太极拳术即可,为何又说阐明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宗旨?太极拳和中华传统拳术有何区别?

太极生二仪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

答曰:拳术攻防之道的产生、门派、拳种的产生、确立及其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历史原因和条件。由于各门派、拳种的产生历史时期、方位地域不同,所求宗旨不尽相同。但各门派、拳种所体现的能制人而不被人制的攻防功夫之宗旨是一样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由初级向高级阶段演化发展的规律是不变的,而各门派、拳种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一规律现象。但要知道,能够完成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系列方法,使之成为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全面系统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拳术学问,又不是任何一个门派、拳中所能独立完成的。就这一点,太极拳和中华传统拳术是有区别的,不单是太极拳,任何一门拳种都和中华传统拳术的概念有同样的区别,你现在提出太极拳,那就先从太极拳说起。

以“太极”二字立拳名,源远流长,具体出处暂不可考。具体师承也已不可考证,据前人考证,很早有许宣平传三十七式,名为太极拳;俞氏、程灵洗,传十四式,小九天手法,名为太极拳;殷氏传后天手法共十七式,名为太极拳;张三丰传武当拳、又名内家拳,并称张三丰乃集太极拳之大成者。此所谓老五家的太极拳,其中已有不可知其拳架、招法、套路、理、法的内容为何。无法师承习艺,已是有名无实,成为现代人的遗憾。如历史上曾经是这样存在过,则是中华传统拳术文化的一大损失。

新五家太极拳,由于年代较近、师承可证,即陈、杨、吴、武、孙五家。

陈氏太极拳自称是陈氏先祖所创,可陈氏拥有过《九要论》《心意拳决》《交手法》《太极拳经》,极力推行缠丝劲法,推广流行的拳术套路乃头套绵掌,二套炮捶。

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承传于陈家沟,但《清代杨氏传钞老谱》中的太极拳学理论核心。一方面以《易经》学说的太极、两仪立论;一方面推崇《中庸》学说的“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将两者有机的合成一体而论太极拳之修炼、建体、至用的精旨妙谛,所行拳架以三十七式为基本内容,这就从师承陈氏学艺,但理法术功、拳架,丝毫又看不出师承痕迹,而独立于武林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名扬于海内外。

吴氏太极拳,师承杨氏,以三十七式为基础,推崇杨氏提出的运劲如抽丝,基本理法遵杨氏,虽有独特之论述,亦未出历代各家有关“太极“之论。

武氏太极拳,先师从杨氏,后又学于赵堡的陈青萍,后独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而精习之,故拳架上既不同于陈氏和赵堡的新老拳架,亦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但基本以三十七式之名而演练套路。其拳论颇精。

孙氏太极拳,师从武氏门人郝为真学太极拳,以三十七式为基本拳架,因其每转身时“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但观五家理论体系,拳法的外形架和内变劲势,是那样明显的不尽相同,但都以“太极拳”名之。如从动手较技上分析,也与其它们派拳种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上述五家的普通拳手之实战效果看,失败记录亦不会是少数。如从理、法、术、功等全面内容看,而又以陈式较为系统全面,确实能体现出是一门具备攻防技击特点的古老而优良的拳种,是理、法、术、功全面保留、挖掘、整理最完善的拳种之一,但细观之,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记载的三十二式拳名,陈氏拳中用了二十九式之多。陈氏太极拳一路乃“绵掌”演化而来,二路乃“炮捶”演化而来,完全出自两个不同的拳种。由此而知,陈氏太极拳的立意立名,是在原来拳种基础上,参考《易经》道理、演化发展定型而成,功归于《太极拳经》的获得。

但要注意当陈氏得到《九要论》时,尚是心意拳的拳种功夫艺境。这可从《用武要言》中看出 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要决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这句话语中看出端倪。当其得到《太极拳经》时,才有了“太极拳”立意,立名之事实而创编了“陈氏太极拳”。这也是历史的事实。因为,时至今日亦未能知道六百四十八言的《太极拳经》出自何人之手笔。因无真实的考证实据,故有此种疑问,亦属自然而然之事了。

文章来源:易经在线